近日,“欢度国庆,艺述心声”线上活动顺利举办,艺术学院学子以镜头捕捉美好瞬间,用文字传递真挚情感,呈上了一批充满温度的“国庆答卷”。学院严格遵循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对所有参赛作品进行细致筛选与评定,最终选出10件优秀作品。现对这些优秀作品进行集中展示,以此展现学子们的爱国情怀与艺术风采。
24环设陈又琳

作品说明:
《致祖国的时空信笺》
画面核心是复古橄榄绿邮筒,哑光漆面带着岁月摩挲的质感,一枚写有“时空信箱”的邮票贴在筒身,让寻常邮具成为连接过往与当下的媒介。
邮筒投信口处,泛黄信件正挣脱纸页,化作振翅的和平鸽:有的羽翼印着“1949”字样,携着开国之初的蓬勃朝气;有的缀着“2025”字样,载着新时代的昂扬期许;还有的印着“10.1”点出国庆主题。鸽群展翅间,像一场跨越时空的祝福接力。
鸽群朝着远方飞去,下方现代高楼鳞次栉比,玻璃幕墙映着天光。右下角那封写着“致祖国”的信笺,是过往先辈写给当下的贺电,藏着他们对未来的憧憬,如今借着信与鸽“看见”国泰民安的盛世,让“跨越时光的祝福”变成一场双向奔赴的感动。整幅画既致敬过往也礼赞当下,把对祖国的心意揉进了国庆的氛围里。
24国画刘欣冉

作品说明:
《当国风元素邂逅国庆》
我认为国庆之美,是家国情怀与⽂化符号的共振之美。当熊猫的憨态、仙鹤的灵逸与国旗的鲜红、天安⻔的庄严在书签上相融,便将宏⼤的家国叙事浓缩为可触可感的艺术载体。
这种美,既有视觉上的和谐——传统祥瑞意象与现代国家象征的碰撞,让东⽅美学的雅致与⼤国⽓象的雄浑相得益彰;更有精神层⾯的共鸣,它让普通⼈对祖国的热爱,不再是抽象的情感,⽽是通过熟悉的⽂化符号,转化为具体的认同与⾃豪。
国庆之美,本质上是“国家”与“个体”的情感联结之美。它让每个国⼈在看到这些元素时,都能清晰感知到个⼈与时代、家园与祖国的深刻关联,这种由⽂化认同催⽣的归属感与幸福感,正是国庆最美的底⾊。
24视传刘晓岚
作品说明:
《古城拱辰门的中国红》
10⽉7⽇这天,我在莒县莒国古城的拱⾠⻔拍下了这张照⽚。彼时国庆假期接近尾声,古城却依旧热闹。站在拱⾠⻔下,看着“你好古城”的创意涂鸦与“我爱你中国”的红⾊展板相映成趣,忽然觉得“美”在这天被具象化了。
作为艺术⽣,我总爱琢磨⾊彩与线条的故事。古城墙的灰砖是岁⽉的底⾊,⽽国庆元素的红,是信仰与热爱的注脚——就像展板上写的“如果信仰有颜⾊,那⼀定是中国红”,这红⾊和古城的⻜檐⽃拱、彩绘纹样碰撞,把历史的厚重和当下的热忱揉成了独特的画⾯。
抬⼿按下快⻔时,⽿边是游客的笑闹,眼前是传统建筑与现代表达的共⽣。突然明⽩,国庆的美不⽌是红旗招展的热烈,更是古⽼与年轻、传承与热爱的交融。莒国古城的⼀砖⼀⽡,因这份家国情怀的点缀,变得格外动⼈,⽽我镜头⾥的瞬间,也成了这个假期最鲜活的记忆注脚。
24声乐表演周文昊

作品说明:
《泰山之巅的国旗与青春》
这张照⽚拍摄于2025年10⽉3⽇国庆期间的泰⼭⽟皇顶。
彼时,我作为⼀名艺术⽣,登顶泰⼭,在云雾缭绕的⽟皇峰,以国旗为景,留下了这⼀帧画⾯。国庆是家国同庆的时刻,于我⽽⾔,这“美”是多重的:泰⼭的雄浑壮美,是⾃然以⻤斧神⼯勾勒的⼭⽔⻓卷,云雾如墨,⼭⽯似笔,在天地间晕染出东⽅⼭⽔的⽓韵;国旗的鲜红与⾦⻩,是家国情怀的视觉符号,那⼀抹红是⽆数先辈热⾎的凝练,五⻆星的光辉⾥,是国家繁荣与个体奋进的共振。
当我们的视⻆与国庆的家国情怀在泰⼭之巅交融,我忽然懂得,“美”不⽌于视觉的冲击,更在于精神的共鸣。这⼀⽇,我在泰⼭之顶,以国旗为媒介,以⼭河为画布,感知到国庆的美,是⾃然之美与家国之美的交响,是个体与时代同频的艺术叙事。
24音乐学理论孔雅茹

作品说明:
《深海里的中国红》
这张照片拍摄于10月1日的海洋馆水下展区,潜水员在水下展示着一面五星红旗,透过弧形的观赏玻璃,能看到水下的环境和潜水员的装备,还有岸边观众的身影。
作为艺术生,当看到这抹“深海中国红”时,震撼之余更觉国庆之美有了新的诠释。国旗在水下流动的褶皱,是水的灵动与国旗庄严的碰撞,这种美打破了空间的限制——陆地之上,国旗是仪式的庄重;深海之下,国旗是探索的赤诚。拍摄时,我特意捕捉了玻璃反光与水下光影的交织,让国旗的红在深蓝背景里既醒目又富有层次。这让我明白,“国庆之美”可以是多元的,它可以在广场的晨光里,也可以在深海的幽蓝中,只要那份对祖国的热爱在,无论何种场景,都能绽放出独特的艺术之美与家国之美。
24环设刘烨

作品说明:
《暮色里的国旗》
这张照⽚是国庆假期的前⼀晚上拍的,在⻘岛栈桥到汇泉⼴场附近拍的。那天晚上我和朋友吃完饭,⼼⾎来潮想去海边溜达溜达,消消⻝。⾛在路边的时候,天已经完全⿊了,海⻛吹过来有点凉凉的,但特别舒服。然后我就看到路边这排路灯,暖⻩⾊的光打下来,把旁边的树叶照得特别有感觉,光晕⼀圈⼀圈的,特温暖。虽然看不⻅海,但能听⻅海浪的声⾳,那种氛围⼀下就抓住了我,我就赶紧拿出⼿机拍下来了。
对我来说,这种⽇常⾥的“氛围感”真的特别吸引我,我很喜欢随⼿拍摄⾝边的⻛景,就是最普通的路灯街景,但在国庆前夜这个特别的时间点,在⻘岛这个有海的城市⾥,它就突然有了⼀种安静⼜隆重的仪式感。它不像烟花那么灿烂,但这种安静的、暖乎乎的光,反⽽更让⼈觉得踏实和温暖,好像是在默默地陪着这座城市⼀起过节。
我想⽤这张照⽚记录下这个平凡却⼜意义⾮凡的夜晚。祝愿⼤家国庆快乐!
24艺科孙弘珊

作品说明:
在2025年国庆期间,我于潍坊人民广场按下快门,记录下这满是家国情怀与生活意趣的画面。
这里,路灯杆上的五星红旗迎风招展,与红底金字的标语牌交相辉映,将国庆的庄重感拉满。广场上人群、彩色的气球是烟火气的生动注脚,而前景一片玫红色花簇,以蓬勃的色彩为画面添了一抹艺术的灵动。
作为一名美术生,我总在思考“国庆”与“美”的联结。国庆之美,是家国同庆的仪式感,是国旗挥舞时的视觉冲击,是群体欢聚里的温暖张力;也是这些元素在画面里的和谐共生——庄重与鲜活碰撞,宏观的家国情怀与微观的生活之美交融,像一幅立体的人文画卷,让我在按下快门时,既感受到作为中国人的自豪,又体悟到艺术捕捉时代情绪的奇妙力量,原来最动人的美,从不是孤芳自赏,而是与家国、与生活紧紧相拥的炽热模样。
24键盘徐宁
作品说明:
《人民广场的国庆美学札记》
国庆假期,我陪着姥姥在人民广场走走停停,秋风吹过,耳畔尽是国庆特有的“交响诗”。
那巨型花篮旁的欢声笑语,是未经编排的“群众合唱”,老人孩童的笑声高低错落,像极了民歌里的复调,质朴又充满生命力;“国泰民安”的鼓阵若被敲响,定是最雄浑的打击乐,龙纹鼓面的震颤,会如《黄河大合唱》的鼓点,敲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上;连风掠过灯笼的轻响,都似弦乐的琶音,为这广场的“国庆乐章” 添上温柔的和声。
姥姥听着广场广播里的红歌,轻轻跟着哼:“这调子听着就踏实。”我突然领悟,国庆的美从不是单一的旋律——它是我耳中的节奏、和声,是姥姥记忆里的红歌腔调,更是家国兴盛与民生安乐合奏出的,最动人的时代乐章。这在广场上流淌的声音,早已超越听觉,成了心底最暖的家国交响。
24视传韩昕彤

作品说明:
《商场里的“我爱你中国”》
这张照片拍摄于 2025 年青岛国庆期间的商场内。地点是商场的一处公共区域,这里布置了充满国庆氛围的美陈装置。
商场为庆祝国庆,打造了具有浓厚节日气息的艺术装置,以“我爱你中国”的红色主题海报为核心,搭配心形“国庆快乐”气球、橙色礼盒、红色折扇等元素,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艺术表现形式。
“国庆”之美在于对家国情怀的艺术化表达。这些装置以红色为主色调,红色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喜庆、热情与爱国精神,是极具感染力的色彩语言。不同元素的组合,如书法字体的“我爱你中国”展现了传统艺术的魅力,现代感的气球和礼盒则体现了当下的审美潮流,它们共同构建出层次丰富的视觉景观,将国庆的庄重与艺术的美感相融合。这种美不仅是视觉上的愉悦,更是通过艺术形式传递出的对祖国的热爱与祝福,让每一个置身其中的人都能感受到国庆的热烈氛围和艺术的独特韵味,也让我深刻体会到艺术在营造节日氛围、传递情感价值方面的强大力量。
25音乐学孟奕

作品说明:
《街角的国旗与生活》
这张照⽚拍摄于2025年国庆假期,地点是家乡⼀处充满⽣活⽓息的街⻆。彼时,恰逢国庆,便想⽤镜头记录下这份家国同庆的氛围。
作为艺术⽣,我总习惯从⽣活中捕捉“美”。那⾯鲜红的国旗,是最浓烈的⾊彩,在绿意盎然的树⽊映衬下,既庄重⼜富有⽣命⼒,像⼀幅写意的油画,把家国情怀的厚重与⾃然⽣机的灵动交融在⼀起。伸出⼿的姿势,是想与这份“美”对话,也是在以新时代⻘年的⽅式表达对祖国的礼赞——国庆的美,不仅在于仪式的庄重,更在于它能让每⼀处平凡的⻆落都焕发出独特的艺术感,让我们在⾊彩、光影的碰撞⾥,读懂家国的温度与岁⽉的深情。
站在那⾥,看着国旗飘扬,突然觉得艺术创作与家国情怀本就相通,都在以各⾃的⽅式传递感动、定格美好。这个国庆,于我⽽⾔,是⼀次以艺术之眼感知家国之美的奇妙旅程。
此次活动以国庆为契机,让同学们用镜头、文字等艺术语言表达对祖国的祝福,强化了青年一代的家国认同感。未来,艺术学院将继续探索多样化的创新形式,以艺术之力点燃更多人心中的爱国热情,引导青年将这份家国认同感转化为勤学笃行的动力,在专业领域深耕细作,为祖国发展注入青春动能。